返回首页
商会概况
商会动态
会员动态
党建活动
项目平台
魅力十堰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武汉十堰商会 >> 商会动态 >> 浏览文章
关于参与武汉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件资料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9日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
 
     各位会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当前民营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增资扩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今年,武汉市不仅拿出总资产278亿元的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经发投)作为全市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还将全市几十家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向社会民营资本开放,运用“公建民营”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未来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现将该政策的有关资料上传至商会网站,请有兴趣的会员企业到商会网站下载,商会提供双方对接服务。 

关于武汉市养老服务的情况
 
    武汉市早在1993年,60周岁以上的人口在全市户籍总人员的比例就超过了10%,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且老龄人口以年均3.2%的速度保持递增,特别是受建国后生育高峰的影响,近几年来全市老龄人口以近8万人的速度增长,“银发浪潮”已席卷我市。截止去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5.62万人,占822.05户籍总人口数的17.7%,预计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人,老龄人口的比例超过25%。急剧增加的养老刚性需求和我市“未富先老”的客观现实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积极应对,我市着眼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健全工作机制、编制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手段,持续推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基本现状
   1、组织领导有力,工作机制顺畅。推进养老服务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机制健全是保障。组织领导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养老问题,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部署养老工作,把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养老服务相关工作已连续6年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去年还作为“十个突出问题”之一,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整改承诺。市人大、市政协也采取专题询问、重点议提案等方式,督办养老服务业相关工作落实推进。工作机制顺畅。为更好地对养老服务发展协调督导,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规划、财政、卫生、人社等48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市民政局落实了办公场地和工作人员,实行实体化运作、一体化协调,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了市区上下互动、部门横向联动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 
 
    2、规划编制全面,发展方向明晰。规划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先导。科学编制规划。我市坚持把规划作为养老服务发展的“法定图则”,在编制时,讲求科学、实效、合理、完整,通过规划明确了发展中、长期阶段目标,理清了工作脉络,清晰了发展架构,明晰了发展方向。采取整体与分项相统一、分项与专项相衔接的方法,陆续编制完成并实施了《武汉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武汉市社区养老院建设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分别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一张图”,同时加强了与老龄、社区发展、医疗、文化等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互动,在我市形成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15分钟文化服务圈”相互呼应的格局。明晰发展方向。通过系统规划,我市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构建目标,确定到2015年,全市养老设施用地达到105至150公顷,养老床位数达到8万张;到2020年,全市养老设施用地达到168至285公顷,养老床位数达到11.4万张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按照这一总体目标要求,我市已开始着手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十三五”规划。
 
    3、多方资源聚合,服务功能提升。社会各方资源的有效聚集,是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聚合社会资源。为拓宽社会服务与养老服务的结合渠道,我市依托去年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系统,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组建了4300余个服务团队,为居家老人提供有偿、低偿或无偿的钟点保洁、健康咨询、就医指导、送餐等定制服务。聚合保险资源。为提升社会办养老机构的风险规避能力,我市从2011年起开始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由政府和机构出资,采取床位投保的方式,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已累计投入资金670余万元,为全有139家社会办养老机构的1.6万张床位办理了意外伤害险,收效明显。聚合卫生资源。为深化养老与医疗的结合,解决老人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我市聚合部门资源,在不断完善各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服务设施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点,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站)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有机联合,推动全市90%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家庭医生”优先签约对象,实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医疗卫生的有效结合。
 
    4、政策体系健全,帮扶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帮扶。在政策扶持方面,市级层面先后配套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社区养老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用地、税费减免、供水、供电、供气等22个具体方面明确了关于扶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部门层面上,市民政、卫生、人社、工商、财政等部门,分别或联合出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推进养医结合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关于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分类支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资金扶助方面,市、区两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和项目,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近三年来,全市累计下拨的“以奖代补”等补贴经费达到了1.9亿元。
 
    5、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成效初显。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帮助老人解决养老需求,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目的。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由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和政府购买服务对接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承担社区养老服务、以各类养老机构落实机构养老服务的立体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网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去年由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在全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系统,有效覆盖全市1117个社区,为全市65周岁以上有需求的老人免费配置服务终端20余万部,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团队累计对接提供家政服务、助餐应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服务近320万人次,今年市、区两级还将投入资金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继续终端发放。在社区养老方面,从2010年开始启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次年开始试点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的建设,今年又启动了社区养老院的试点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突破式、跨越式的发展。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03家、农村老年人互助式照料中心41家,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政府所在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已累计提供日间托老、短期托管服务近400余万人次,目前社区养老院今年新建60家、改建40家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实施。在机构养老方面,突出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兜底作用和社会办养老机构的骨干支撑作,力促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市养老机构数持续增长,床位总数以年均6500张的速度增加。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7.5亿元,相继启动了市和各区公办养老机构新、改、扩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床位总数将达到1.5万余张,带动扶持了如侨亚老年公寓、合众优年社区等一批在省内甚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办养老机构。目前我市已有各类养老机构235家,其中国办16家,社会办142家,农村福利院77家,总床位数达4.9万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2.6万张。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数分别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60.43%和53.06 %,正逐步成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二、国家、省、市关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怎么养老、如何养老”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的发展,从着力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入手,在加大政府保障性资金投入的同时,相继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1、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特别是去年8月份,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快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任务举措。会议提出,要促进养老服务业成为调结构、强民生、促生计的重要力量。2013年9月6日,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养老服务业发展指向性文件。文件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文件从“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推进医养的结合。
    《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从七个方面、三十三项,对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97号),具体规定了养老机构减免税收的范围和标准。
 
    2、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社区、养老机构、老人家中专题调研养老工作。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分别就养老工作作出具体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决定》(鄂政发[2000]55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12]37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鄂政发[2012]83号)、《省民政厅关于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指导意见》(鄂政办发[2014]14号)等。  
                                         
    3、市级层面。目前,我市现行的关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
    1、在投资融资政策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支持养老服务业信贷需求,积极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2、在土地供应政策上。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新建居住区和老旧城区改造中要按照比例配(还)建社区养老院用房。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致使社区养老院失去服务场的,征收主体应当督促、协调在原地或者就近还建养老服务用地(房)。
    3、在税费优惠政策上。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六、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按居家价格执行。
    4、在准入门槛政策上。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加快办理流程。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护理院、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者合作设立医疗点,开展老年疾病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对符合条件的,卫生部门限时审核、审批并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具备医保定点资格的,人社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审批,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5、在补贴扶持政策上。采取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建设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社区养老院,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财政部门可通过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可分别享受市、区财政给予的床位意外伤害险和场地意外伤害险的补贴。对新、扩建的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每张床位3000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对连续入住6个月以上的床位按照每张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照每家10(6)万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贴、运营正常的按照每家6(3)万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对新建社区养老院按照每张床位4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改造达标的按照每家8万给予建设补贴;对运营正常的社区养老院按每张床位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这些标准只是全市规定的最低补贴标准,各区在此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有所提高,如江岸区对社区养老院的建设补贴提高到了7000元每张、改造补贴提高了20-50万元等等。
    随着国务院3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省、市、区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文件出台,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会更加良好,扶持将会更加有力,养老市场将会更加繁荣。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银发浪潮”的汹涌来袭,在催生了养老服务刚性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因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不足:
 
    1、供给总量不足。全市现拥有养老床位5万余张,离“十二五”期末养老事业发展目标要求8万还有3万张的差距。存在结构性矛盾,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差异较大。
 
    2、市场培育不足。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和发展潜力巨大等突出特点,但其主要领域前期投入较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较长,加之现阶段老年人实际消费支付能力有限和受传统观念影响,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要时间过程。
 
    3、从业人员不足。护理员这个职业,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工资待遇上都偏低,许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 “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
 
    4、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设施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投入方式单一,且远远跟不上养老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方面偏弱。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满足广大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单靠政府是显然不够的,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方针,才能有效破解养老难题。下一步,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转变完善养老服务提供方式,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1、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系统的社会化运营。去年,我市由政府投入资金,以区为单位建成了有效覆盖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1117个社区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在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与居家老人之间搭建起了一个畅通供需信息的服务平台,政府将每年为65周岁以上有需求的老人免费配置服务终端,目前已有近30万用户通过此系统中反应养老需求,且在不断增加之中。居家老人的养老需求涉及面广,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就是社会服务,在此情况下,政府显然不能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只能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因此,下一步我们拟将各区的信息系统平台维护、信息录入(更新)、呼叫应答、组织服务、服务提供等项目,整体打包择优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企业来运营管理,实行市场化推进。今年,我市还将投入至少2200万元资金,用于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扶持一批为老服务的社会力量发展壮大。
    2、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是集中为辖区及周边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的场所。目前,全市已建成303家,按照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居家养老服务设施550家以上,将全面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从目前运营情况来看,很受老人欢迎,但由于社区人手较少等困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效应。考虑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和保障性的特点,我们拟将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利用已有设施场地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或组织人员为老人上门开展低偿服务等,以弥补社区人手不足、资金紧张等问题。
    3、推进社区养老院的社会主营。社区养老院是为社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托管服务的非营利性、养护型中小养老机构,按照规划设想,拟用3年的时间,新建190家、改建126家,到2016年,使全市社区养老院达到316家、床位总数达到3.3万张以上。这将是今后三年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社区养老院因建设地点是在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内,让入住的老人有离家不离亲的感觉,深受老人喜爱。但受编制、机制等因素,社区养老院只有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因此,对社区养老院的建设我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开展规模化、连锁化建设运营,对运营发展发展较好的,还将予以重点扶持,但社区养老机构的定位是非营利性质的,因此我们建议有兴趣的企业通过成立社会组织的办法来承担社区养老院的运营建设。 
    4、推进中、高端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从目前我市已养老机构来看,社会办档次普遍不高,缺少示范带动的典型,这与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明显不符,再则公办养老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保障“三无”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养老需求,因此满足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养老机构,只能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交由社会力量解决,而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高知、高收入、高素质的老年人群数量较多,对高端养老服务的需求量也较大,特别是武汉的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在此举办大型高端的养老机构,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较高的覆盖范围。鉴于以上几点,我们希望有实力的企业能积极投入这一领域,举办中、高端养老机构,突出龙头带动作用,打造武汉品牌。
    5、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从2010年起,我市开始启动了市、区公办福利机构新、改建项目,其中新建的有市社会福利院、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硚口区、汉阳区、汉南区、青山区、江岸区、新洲区等9家,除江岸区社会福利院已竣工外,其他的均可在今明两年内陆续竣工。为解决公办养老机构职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去年底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要求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办法,采取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我市首批试点公建民营的城市之一,欢迎有兴趣的社会力量与各区商洽合作方式,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6、推进养老从业人员发展培育工作。随着我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陆续投入使用,相关从业人员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素质也急需提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养老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建立劳务公司,提供劳务派遣,不断充实壮大我市从事人员队伍,提升养老服务的管理、运营、护理水平。
    面对巨大的老年服务需求市场,我们相信,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在完善的政策扶持推动下,在广大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养老服务这个“夕阳行业”一定可以打造成“朝阳产业”。


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注册成立,由原隶属于市发改委、市经委、市交委等职能部门的11家公司(共计43家全资、控股法人公司)按照“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组建而成,注册资本40亿元。
    集团目前旗下全资、控股企业30家,集团直接管理的公司共10家,分别是武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长江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工业国有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建设投资公司、武汉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长江资产管理公司、武汉经发粮食物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另参股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光谷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40余家。
    集团全资、控股企业现有员工712人,其中博硕士167人,占比23.5%;本科学历人员386人,占比54.2%。集团本部管理人员72人,其中,博硕士47人,占比64%;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及具有注册会计师人员29人,占比40%。
    从主要财务数据看,集团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总资产:2005年成立当年64.94亿元,2013年末 278亿元;净资产:2005年末23亿元,2013年 92.85亿元;营业收入:2005年2.43亿元,2013年61.04亿元;利润总额:2005年-1.2亿元,2006年986万元,2007年5225万元,2008年9260万元,2009年1.57亿元,2010年4.48亿元,2011年5.17亿元,2012年6.58亿元,2013年9.75亿元。
    集团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资产结构调整工作,旗帜鲜明坚持“以退为主”,累计退出项目163户,回收资金29亿元,改善了资产质量,夯实了盈利基础,保持了可持续投资能力。
    通过8年努力,集团初步完成了从“产业平台”向“金融平台”的战略转型,如今集团公司已成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工具的集成商。2013年末集团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半,旗下已拥有银行、担保、基金、信托、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所、综合金融服务公司、小贷、典当、融资租赁等多样性金融及类金融机构,正在进军保险、证券业,拟在近几年内持有所有的金融牌照。金融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90%,并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业。
    集团坚持创新推动发展,在省内先后率先发行了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成为区域性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和发动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认为混合所有制最关键的是能将民营企业的活力与国有企业的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羸。集团愿与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增资扩股等不拘一格的方式相互融合、守望相助、携手发展!
    更多详情,请访问集团公司网站www.whib.com!
 
    集团主要成员企业简介
 
    武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系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115.71亿元,净资产42.29亿元。拥有全资、控股公司9家,参股公司40家。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2亿元。
公司主要在金融、电力、房地产及高科技等领域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先后投资入股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阳逻电厂、高新热电、武昌电厂、武汉钢电等电力项目;成功开发怡景花园、青春驿栈、怡景江南、光谷广场等地产项目;投资长江通信、威泰数控、南华高速等高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 
 
    武汉工业国有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工业国有投资有限公司系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3.79亿元。截至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6.36亿元,净资产4.99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7亿元。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作为武汉工业系统投融资窗口和国家开发银行指定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融资平台,在武汉市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方面做出了品牌和业绩。不仅对凡谷电子、港迪电气、爱帝服饰、猫人内衣、友芝友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扩大规模发挥了引导和催化作用,也支持了武锅、武重、江南集团、裕大华、武汉无机盐厂、青江化工、武汉专用汽车等国有企业的技改、改革和改制工作,在武汉市重大项目的引进及工业园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公司成为经发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后,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聚焦于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通过持续调整资产结构;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形成金融产业链;打造实业平台,以实业平台和金融平台的互补,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逐步实施向工业资本金融服务公司战略转型。
 
    武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系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20亿元,是国内最早从事信用管理研究和信用产业开发的专业机构之一,是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是全国担保机构联席会议发起人单位,也是华中地区业务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拥有资本市场AA+信用等级的金融服务机构。截止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03亿元,净资产42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公司凭借在信用管理行业的先发优势、品牌效应和专业实力,围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形成了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涵盖金融投资和金融服务的产业布局,全面建立了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以征信评级、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为核心的信用产业链,为不同发展周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
    在金融投资领域,公司投资成为汉口银行国有股第一大股东、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有近10亿股银行股权,并发起设立了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中联信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公司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融资解决方案,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担保公司、征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及金融超市等专业运营平台,迄今已为数万家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了数百亿融资服务。公司还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构建一系列结构化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在国内率先策划发行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金融产品。
    因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全民创业和繁荣地方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公司荣获“全国信用建设突出企业”、“全国担保机构30强”、“全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新奖”、“全国小额贷款公司100强”、“武汉市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将根据“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战略目标,以建立专业化子公司的方式实施产业细分,通过产业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成中部第一、全国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
 
    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1999年10月成立,2007年3月成为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截止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3.62亿元,净资产1.76亿元。
    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交通资产存量和增量的运营管理,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投资。 
    公司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新路,大力拓展经营开发领域,陆续新建了一批重点“路桥港站”交通基础设施。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资建设了舵落口、郭徐岭、关山3个物流中心、汉阳客运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大楼、阳逻国际集装箱码头、绕城高速东北段、阳逻长江大桥、青郑高速、汉英高速、汉洪高速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    
 
    武汉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原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公司)是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发集团”)的关联企业。长发集团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为适应浦东开发和开放的需要,推进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由沪、宁、汉、渝四市人民政府和交通银行共同于1992年8月在上海发起设立。长发集团成立后,分别在武汉、南京、重庆组建了三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性公司。
    武汉长发公司是长发集团的区域性公司之一,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于1992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目前股东单位为44家,注册资本为3.95亿元。截止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12.10亿元,净资产5.88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0.65亿元。
经营宗旨:以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武汉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企业,全方位、多形式开发现代物流、城市建设、金融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为繁荣武汉经济并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  
    2013年,公司所属四方物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6万元,利润总额500万元。公司旗下裕发典当行注册资本4000万元,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143万元。2013年12月,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长发诚信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已正式开业。
 
    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系经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集团旗下专门负责武汉市各类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 
    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收购、资产处置及相关产业投资;企业和资产托管经营;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重组顾问及代理等。 
    2006年,公司从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6.4亿元收购了武汉地区1,357户债务单位141.68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同时,作为汉口银行和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处置平台,承担上述两家金融机构37.74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
    目前,公司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实现处置回收资金近8亿元,处置工作接近尾声;承接的两家地方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工作可在近年内完成。现在,公司正在积极向市场化、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武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注册资本1.8亿元人民币。截止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5.71亿元,净资产2.93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2.22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80万元。
公司拥有武汉市建投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武汉诚盛典当有限公司、武汉建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武汉建投铁路运输有限公司等4家子公司。参股武汉海尔、理工光科、武汉信用等3家企业。同时,持有交通银行、祥龙电业、武汉塑料、万鸿集团等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
    公司经营范围:主营范围为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管理,承担政府委贷委投项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其它营业范围为现代物流业、房地产等。    
    公司正按照集团公司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向金融服务行业转型的步伐。2013年6月,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设立了建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截止2013年底,已累计放款43笔,累计发放贷款2.00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47.16万元;公司旗下诚盛典当公司,2013年累计放款37笔,累计贷款发放贷款2.0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0万元。    
 
    武汉经发粮食物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经发粮食物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系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31亿元。截止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4.26亿元,净资产1.31亿元。公司经营范围:粮食物流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投资、开发,物流设施、装备经营、租赁,信息服务。
    公司主要负责“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暨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项目开发建设,该项目是经国家粮食局批复并经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是华中地区唯一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六大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散存、散运、散装、散卸”的“四散”化粮食物流基地之一。
    项目位于武汉新港古龙产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总投资20.67亿元。主要建设物流、储存、信息、加工四大功能区,具备仓储、加工、中转、贸易、配送、检测、信息、服务八大功能,主要建设内容有:粮食中转库、粮食专用码头、铁路专用线、粮食加工中心、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等。基地年中转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
    目前,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粮食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2000亩建设用地已征用完毕;两个5000吨级泊位粮食物流专用码头已建成;纵横贯通园区的两条道路已基本建设完工。已有大型粮食企业入驻园区,并开始收储营运。
 
    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 
    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8月29日批准设立,系集团控股子公司,由集团联合湖北省联发投公司、武汉国资经营公司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2亿元。2012年11月7日,作为全国首批机构之一,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通过中国证监会牵头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的验收。2013年,交易量超过2000亿元,交易规模在全国同类交易所位居前列。先后被武汉市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武汉经济发展贡献奖”,荣膺第十八届湖北省优秀企业(金鹤奖)、“湖北省经济建设2013年度领军企业”荣誉称号。
    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坚持“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服务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定位,通过发挥“聚集金融信息资源、加快金融资产流转、发现金融资产价格、规范金融资产交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致力于打造国内透明度最高、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公司实行会员制;采用“一个平台、多个品种”的业务架构,严格按照金融机构技术标准,定制开发了交易挂牌、交易撮合、受让登记、项目营销、项目公告、远程竞价、会员服务、资金结算等八大系统;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业务风险审查委员会为纽带、风险控制部为依托的垂直、扁平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相关风险管理制度。
 
    武汉长江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武汉长江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系集团控股子公司,由集团联合上海晨启、安徽相和堂等企业发起设立,注册资本3亿元,是目前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以票据服务为主业的金融服务公司。自2013年7月开业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实现收入3948万元。
    公司秉承“专业品质、共赢未来”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搭建国内一流的专业化、创新型金融服务平台,为国内金融机构、企业客户及其他货币市场参与者提供票据业务、银行外包业务、金融信息数据处理等各类金融服务。
    公司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为宗旨,力争三年内发展成“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票据交易过万亿、服务客户过万户,具有全国知名品牌的金融服务公司”。公司的远期目标是成为中国一流的货币经纪服务商,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专家“,让广大中小微企业客户享受卓越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中国票据市场融资“难、慢、贵”的痼疾。
 
    武汉长江佳实贸易有限公司
    武汉长江佳实贸易有限公司系集团控股子公司,由集团联合京安时代控股公司发起设立,注册资本3亿元,是东湖高新区内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企业。截止2013年底,公司业务规模已达   11.35亿元。
    公司凭借武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特色,充分利用公司优势资源,立足武汉,辐射全国,面向世界,致力于开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内贸及进出口贸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升武汉市商贸服务业实力。公司拥有专业的分析判断,高效的业务流程,广泛的客户资源和灵活的创新模式,致力于成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贸易龙头企业。

武汉十堰商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鄂ICP备1702129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613号
电话027-87260676 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星星大厦13楼